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端午》古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端午》古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端午》的古诗词解释是什么?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注释】
①端午: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自:自从。
②屈原(前340—前278):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战国时代楚国政治家。名平,字原。因贵妃郑袖、令尹子兰、大夫靳尚等诋毁排挤,被贬黜流放。楚败于秦,郢都失陷后,自沉汨罗江。相传端午节习俗就是源自对屈原的纪念。
③楚江:楚国境内的江河,此处指汨罗江。
④直臣:正直之臣,此处指屈原。译文:节气中端午节的来历是因谁开始的,自古以来传闻是为了纪念屈原。只能嘲笑楚江尽管空阔浩渺,也不能洗刷尽忠臣的冤情。【简释】 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民间“一年三节”之一。相传此日为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作者这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这首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
《端午》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端午节题材诗歌
原文:粽飘香气几时闻,酒入愁肠望月分。夜半轻雷裂帘栊,疑是***落九天。
翻译:几时才能闻到那美味的粽子香味,喝酒时愁绪缭绕,仰望明月。在深夜里,轻微的雷声响起,撕裂着窗帘和木框,让我怀疑***是否从天上掉落了下来。
这首诗通过对端午节日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感受。诗中“粽飘香气几时闻”以及“酒入愁肠望月分”,抒发了诗人对美食和情感的追求。而“夜半轻雷裂帘栊,疑是***落九天”,则通过对雷声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敬畏和震撼之情。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关于屈原端午节古诗?
①《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译文:屈原已沉江***,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撼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②《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
译文:我刚刚从莲城踏青回来,只在家置备了菖蒲、竹叶和雄黄酒,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过端午了。我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我们的瓯江,何必要劳民伤财以如此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
③《端午》
【唐】杜甫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译文:端午节从何而来?前人传说是为了楚国大夫屈原。可笑的是楚江浩浩荡荡,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端午》古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端午》古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