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海外生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海外生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时从海外引进来的所有物品?
明朝时从海外引进来的共有玉米、番薯、花生、辣椒、烟草、马铃薯、木瓜、番茄等八大农作物。
中国古代的农作物是由自己培植开始的,包括原始社会的粟、水稻、蔬菜、麻,商朝有黍、稷、麦、稻、桑、麻等等。而今天我们的食谱中有大量的农作物是自明朝引入的中国。中国大陆本身并无玉米、番薯、花生、辣椒、烟草、马铃薯、木瓜、番茄等八大农作物
明朝灭亡后有***集体流亡海外,他们后来怎么样了?对此你怎么看?
明朝灭亡后有***集体流亡海外,他们后来怎么样了?对此你怎么看?
实际上,在历史上,流亡海外的情况一直都有。
但是,直到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后,真正开拓了海路,才使得逃亡海外,成为了一个有具体路线的行为。
并且,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因为航海业的高速发展,形成了一次大规模的迁移南洋的行动,被称为是“下南洋”。
实际上,现在全世界的海外华人,总数高达5000多万,而且,东南亚地区,是华人数量最多的。
而这些华人,大部分都是明末清初的时候,明朝的遗民、明朝的败军、甚至是大量的难民,因为不想接受满清的统治,因此,逃离了大陆漂移过海来到了东南亚地区。
实际上,东南亚华人,因为继承了我们汉族的吃苦耐劳的本性,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能在东南亚地区谋生,发展的很好。
甚至,东南亚华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了亚洲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广东的落第秀才罗芳伯,因为屡试不中,所以下定决心“下西洋”,开创一番事业。
罗芳伯从虎门驾船启程,途径琼崖、西沙、菲律宾,横过赤道,最后到达“***金”目的地,婆罗洲。也就是世界第三大岛,加里曼丹岛。
罗芳伯发挥自己的才能,并且团结侨胞,先是建立了“***金公司”,后来又组建了“同乡会”,维护华人的利益,并且逐渐壮大,后来又军队3万多人。
1777年,罗芳伯以东万律(今坤甸)为首都,建立了亚洲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兰芳大总制”共和国。
实际上“兰芳大总制”共和国麾下有110多万臣民,也不是一个小国了。并且,罗芳伯还想要向乾隆称藩,把婆罗洲这块土地,纳入大清的版图。但是,被狂妄自大的乾隆拒绝了。
1886年,“兰芳大总制”共和国被荷兰殖民主义侵略军灭亡,共存110年。
海外的华人同胞,虽然离开了故土,离开了辽阔的中原,但是,在异域他乡,活出了属于华人的精彩。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明朝灭亡后300明军不肯投降,到海外建立一岛国如今怎样?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具有很强烈的民族主义特征的一个朝代,当明朝灭亡时很多的人依然心向大明,甚至是逃离大陆去一些岛屿上定居,本意还是想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反清复明。而题目所说的300多明朝士兵渡海到当时大明王朝最南端的一个岛屿上,是确有其事。这个岛现在的名字叫做“纳土纳群岛”,由印尼实际占领,不过这个名字是后来被定义的,明朝时这个岛屿的名字被称为“万生石塘屿”、“安不纳岛”。这个岛当时属于大明王朝,汉代时称纳土纳群岛海域为“涨海”,称“纳土纳群岛”为“涨海崎头”,称“纳土纳岛”为“极大崎头”,历史上这座岛屿一直都是归属我国各朝代,自郑和下西洋起实际管理纳土纳群岛200余年后被荷兰占领。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就已经开始经营这个群岛,成为郑和下西洋的中转站,也是一个基地,屯兵、建立物流中心、修造船厂,成为一个下西洋的保障基地。因此来说,明王朝的很多人是了解这个岛屿的,况且又处于大明王朝的实际管理之下。明王朝灭亡时,有一些不愿意接受满清的统治大明子民在广东省潮州人张杰绪的带领下,约数百士兵和数百家鱼民渡海前往这座岛屿,积蓄力量、以图再起。他们到了这座岛屿后,和岛上并不多的原住民关系融洽,共同治理该岛,张杰绪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加上岛上自然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因此,发展很快,并且辐射周边170余座岛屿,形成一个由张杰绪为首领的“国家”。
张杰绪他们可以说是一打前站的,随后很多的人飘洋过海来到“纳土纳”群岛,人口越来越多,他们在这座群岛上繁衍生息,将一座荒凉的岛屿变成了富足的家园,农业、鱼业***非常丰富,成为一方乐土。张杰绪也建立了一个由他任国王的“国家”,成为一个由华人统治的独立土帮。张杰绪去世后,所建立的王国内部出现纷争,而此时,荷兰利用其内部矛盾,实力削弱占领了“安不纳岛”,并改名为“安波纳岛”,再后来由于“安波纳”和另外一个“安波纳”重名,改名为纳土纳群岛。
荷兰占领纳土纳群岛后就开始了野蛮统治,张杰绪所建立的王国也就不会存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海军战领整个印尼,包括纳土纳群岛,二战日本投降后,荷兰又跑了回来,想殖民印尼,结果失败了,于是,荷兰将纳土纳群岛划归了印尼,这是印尼统治纳土纳群岛的开始。岛上的大明后人不甘心被印尼统治,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无奈缺乏支持,最终被镇压……。如今的纳土纳岛成为一个拥有丰富石油、天燃气的富足的岛屿,可惜啊!
(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哨位,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三百明军海外建立的岛国现在归印尼管辖,现在的名字叫纳土纳群岛。
崇祯煤山自缢后,大一统大明王朝覆灭,这时在东南沿海岛屿上驻防的三百明朝将士,没有对入侵的清军卑躬屈膝,誓不投降。于是首领张杰绪振臂一挥,向南海深处进发,最终来到现在南海以外的纳土纳群岛继续驻防,并建立了以明朝为宗主的没有确切名号的国家。
一,三百明军南下的时代背景。
明朝末年,国殇不济,朝廷官员***,民生潦倒,各地纷纷兴起了农民起义军欲推翻明朝。外部金军(清军)对内施压,入侵之势迫在眉睫,这时的明朝可谓是内忧外患,一不小心就会水没覆舟。
金军还好说,毕竟国门有镇边的大将在抵御,可农民军的进攻才是势不可挡,短时间内就攻破了崇祯皇帝的天子壁垒,崇祯皇帝已是穷途末路,这下肯定是活不成了,被他们***而死不如自行了断!于是在煤山一颗歪脖树上上吊***了,自此大一统的明朝灭亡,走向了风雨飘摇的南明时代。
后来明朝大将吴三桂开关放清军入了关,使明朝的彻底覆灭加速了时间刻度。清军入关后,四处对溃败的明军进行大肆绞杀,这时驻扎在沿海岛屿的三百名明朝将士,因寡不敌众又誓不能降,所以选择了南下,寻找新的基地继续做明朝的子民。于是不远万里来到了今天的纳土纳群岛,当时的名字为石塘屿。
二,李杰绪带领三百将士在石塘屿建国安家。
李杰绪带领的三百将士经过千辛万苦来到了石塘屿,石塘屿面积将近两千平方公里,由一百多个小岛屿组成,四面环海,岛上亦有土著居民。
石塘屿这个名字的来历要说到郑和下西洋时代,因为船队下西洋时需要进行中途补给,所以就把这个地方作为自己船队的海上服务区,收归明朝所有,命名石塘屿。
张杰绪等将士将岛上土著清出,建立了一块与明朝大陆遥望不可及的延伸国土。我相信初期的他们肯定生活非常困苦,但爱国之情使坚持了下来,并延续了很多年。
三,明朝彻底灭亡后,石塘屿也更名别姓。
明朝这三百将士的民族大义和坚贞不屈是值得我们赞扬的,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拳拳爱国心!不过,就在明朝即将彻底灭亡的时候,正是荷兰人对东亚地区大肆扩展殖民地的时候。
随着李杰绪的死去,荷兰人趁机侵占了石塘屿并去汉化,逐渐消灭了***的主导地位,并且改名为纳土纳群岛,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后来,这个群岛被纳入到了印尼的版图中,至今还有众多华人在岛上栖息生活着。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不妥之处还请斧正!我是@玺印芳华 谢谢您的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海外生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海外生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