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郑和的海外生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郑和的海外生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是七次?这种海外航行为何没有延续?
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有翔实记载。至于为什么是七次,是因为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后去世了。
郑和去世地点至今都是个谜团,有说法是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回来的途中去世的,也有说法是郑和在家中病世的。郑和去世了后郑和下西洋次数就停留在7次了。
为什么没有延续呢?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没钱了
郑和下西洋,政治意义大于经济利益。郑和每次下西洋,确实能带回丰厚的“土特产”和“财宝”,但每次下西洋的开支更是巨大。郑和下西洋除了我们熟知的几十艘“宝船”外,随行有二百多艘小船,二万七千多人,单是维护费和吃穿用度都是天文数字,如《明史》记载,耗费不可衡量。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之所以没钱并不是说郑和下西洋掏空了国库,而是当时朱棣穷兵黩武,比如五征漠北,配置可是50万大军,几百万民工,明朝财政系统已经快奔溃了。更何况郑和下西洋是属于长线投资,每次出发需要的费用都是天文数字,带回来的东西变现又慢,后期已经不具备大型远航的资金支持了。
二、够了
郑和还没下西洋,朱棣提出这个想法,以刘大夏为首的大臣极力反对,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早立下了的“不许寸板下海”的祖训,朱棣力排众议,才有了第一次下西洋,而后每次下西洋都有反对的声音,郑和七下西洋后,不管是从政治还是文化角度,目标已经达成。况且每次下西洋,牺牲的的军民都很多,所以当时是从上到下都觉得已经够了。另外有趣的事是:郑和带回的胡椒当大臣的工资发,竟然发到了成化七年(1471年),估计大臣们都给胡椒吓怕了。
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刘大夏就是把郑和航海图藏起来的那个,生怕再次下西洋。
三、海上无敌了
郑和下西洋,可不单单是面子工程,挑衅者有之,不甘继续做附属国者亦有。于是,郑和在下西洋途中是“拳”打锡兰国、〝脚”踏苏门答腊,顺手又灭了几波海盗。四海八荒莫不臣服,大大的宣扬了国威。当时明朝水军已是众所周知无敌的存在,没有了继续下西洋宣扬的必要。
总结:
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跨度最长的海上远航,它不仅仅大力宣扬了我们明王朝国威,带来了各地珍贵***,提升了明王朝对海岸国家的控制力,同时也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但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遗憾的是《郑和出使水程》遗失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没有《郑和出使水程》等于要重新探索,这也是后期没有再下西洋的原因之一,而后明朝水军没落也是在所难免。
郑和原名马三保,云南昆阳人(今云南晋宁县),13岁时被抓入皇宫做了侍童,后来是被上次给燕王朱棣,因为靖难之役中立下奇功,33岁时被赐名郑和。
明代初期,以文莱为界,文莱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一直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以下4点。
〈一〉宣扬明朝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力。郑和七下西洋,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等四国七位国王先后亲自率团来到中国。最多的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到中国。极大的满足了永乐皇帝“君主天下,御林万方”的虚荣心。
〈二〉恢复被朱元璋禁止的海上贸易。宋元两朝都从海上贸易攫取了巨大利益。郑和下西洋是明朝为了恢复海上贸易做得最大努力。
〈三〉维护海上安全。由于朱元璋的禁海行为,造成明朝周边海域处于失控状态,海盗横行,郑和下西洋也是打击海盗的军事行动。盘踞在三佛齐的海盗陈祖义就是被郑和船队捉住,携归大明,然后诛杀的。
〈四〉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有200多艘,根据性能的不同分为6种,最大的船叫宝船,另外还有马船,粮船、坐船、战船、水船。随行的人员有27,000多名,包括兵士、翻译、买办、通事等。
郑和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5年(1431年),先后七下西洋,先后到过:占城(越南)、古里(印度)、锡兰(斯里兰卡)、暹罗(泰国)、卜喇加(索马里南部)、木骨都束(索马里的摩加迪沙)等70多个国家。包括东非海岸16个,航行最远处到达非洲最南部的好望角一带。
宣德八年四月(1433年)64岁的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团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七月初六回到南京。
本来明宣宗朱瞻基积极筹划,继续派人下西洋。不料舰队宝船“安济”“惠康”“清和”刚刚建造完成,明宣帝就一命呜呼。最终没有完成第8次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的资料《郑和出使水程》原藏于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兵部尚书项忠带人查了三天都查不到,经过追问才知道已经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事先藏了起来。
项忠追问刘大夏航海材料的去向,刘大夏回答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伤万计。就算得到珍宝有什么益处?就当按虽在,也应当销毁,怎么现在又来追问?
郑和的航海资料被刘大夏销毁了,不过也有资料显示,这些珍贵的航海资料最终被卖给了日本人。造成日本航海技术在万历年间突然崛起。
还有一个原因,刘大夏之所以有恃无恐,是因为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违犯了朱元璋的旨意。
宋元两代,海上贸易都掌握在蒲寿庚家族手中。但由于蒲寿庚背叛南宋,一手促成了南宋的灭亡。
朱元璋恨之入骨,蒲寿庚被掘坟曝尸,规定其后代男为奴,女为娼。
可是朱元璋尸骨未寒,郑和就启用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使用的都是宋元时期的航海图。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最早的远航史,不仅仅使明王朝的实力展现给世界,更把中华文化传扬了到了红海岸边。
据说明朝郑和前六次下西洋是受朱棣指派暗寻建文帝,而最后一次是在明宣宗时期,为的是彰显自己治下的明王朝,恢复自己爷爷朱棣是后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
为何没有延续?我想主要由以下几点。
第一,郑和病死。郑和在第七次归国途中病死。可能有人会说郑和死了更不远航有啥关系?当然有,有很大关系。首先,郑和已经七下对航海路线非常熟悉,如果在重新派一人风险极大。其次,下西洋有很大的一个推动力在于郑和。郑和是一个***,毕生梦想就是朝见圣都,在最后一次终于如常所愿,即使活着也不一定会再次远航。
第二,下西洋耗资巨大。每次下西洋除了自己所用之外,还要带大量的金银珠宝来来封赏那些附属国,。再者这些国家的首领还会搭乘远航船只来中国亲自朝贡,他们在中国少说要等个把个月,这些用度都是从国库里出,财政负担不起。
第三,明朝中衰。经历了短暂的仁宣盛世后,紧接着就是土木堡之变。这一变,变掉了大好局面,明朝开始初见颓势。
所以不出航之利大于出航之利,明朝那些内阁首脑都是些鬼精,你说出不出呢?
不请自来,我是不爱长篇大论的文史并蒂,谈谈我的看法。
郑和一共7次下西洋,永乐年间6次,宣德年间1一次,之后明朝再无大规模的海外航行行动,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已经没有了下西洋的理由。朱棣下西洋有两个理由,一个是为了寻找失落朱允炆,防止他突然杀回来抢夺自己的皇位;另一个是显摆自己的政绩,让世人相信自己确实是个真命天子,能够带给明朝繁荣稳定。朱瞻基组织下西洋纯粹是为了告诉沿海小国,自己的父亲和爷爷都去世了,现在天朝的皇帝是他朱瞻基,以后有啥祈福之类的活动,不要搞错了对象。
其次,明朝也支撑不起下西洋开支了。西方国家组织航海行动,每次都是满载而归,不管是奴隶还是金银财宝,反正都是“贼不走空”。明朝的下西洋则刚好相反,每次都是满载各类金银珠宝、绫罗裘缎,然后每到一个国家就送一批,送完也就回来了,再加上舰队自己的开支,明朝每次下西洋都要亏损很多钱。也就亏得朱棣治国有方,明朝还算富裕,否则早就支撑不住了。
最后,明朝的禁海政策逐渐严格。明朝对海外扩张一直没兴趣,当然也不希望海外势力入侵自己的地盘,所以便***取了海禁政策,而且这种政策越到后期落实越严格,在这种情况下,明朝不可能再组织大规模的航海行动,否则就是自己打自己脸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郑和的海外生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郑和的海外生活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